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同理心的境界

在醫院可以見識各式各樣的人
患者、患者的爸媽、患者的兒女、患者的祖父母、孫兒女、
舅舅、阿姨、老婆的哥哥、先生的表妹、同事的姐姐、
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媽媽的表姊的兒子的孩子......
有的時候,也會只有患者的伴侶,或是患者一個人。

當工作是必須面對人群時
自然無可避免的必定會遇上所謂討厭的人
尤其是盡心盡力耗費時間犧牲睡眠...
還遇上嫌東嫌西頤指氣使需要幫忙卻袖手旁觀堅持己見而拒絕溝通的人時...
...弔詭的是,有這樣表現的,
發生在家屬多於患者(並不包括意識不清表達困難的病人)
其中偶爾探訪露個臉的親人/朋友,又多於每日守候在病褟旁的...
真的碰到了,會不舒服到....
想立刻發表篇幹聲連連的抱怨文貼在公佈欄
順道附上研究證據顯示,"友善對待醫護人員,患者才能得到更好的照護品質"
以取得"醫病之間相互尊重"這樣基本的共識。
...很可惜,想得到做不到,
應該說,當有時間精力做這門事時,
會更想讓腦袋放空,休息,放鬆,relax。
這些不愉快的事? come on, let it be~

今天,我想著,
是否在醫學的訓練過程中,變得麻木、冷血、不感性是個趨勢,
以正面的詞句來講,"絕對理性"
因此沒有不爽、不滿、不高興、不開心這些情緒
當你要做什麼的時候,就只是"do it"
站好崗位,完成份內的事。
不再被百樣人,千種不可理喻的言語行為影響,
called "Rationality"。

然而,我又覺得,
在這個實事求是,講求科學效率的時代,
醫療這塊地方仍然需要憐憫、同情、關心與懷抱,
如果程序化SOAP真能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為了什麼而活,以什麼串連彼此
沒有了"感覺",如何去感受人生百態,生活的多彩多姿
而這種微妙的互動,患者家屬們何嘗不需要?
so it called "Perception"。

也許,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就是精神科最強調的 - "同理"。
...我還在努力的學習。
每個行業,每個人,都應該往這個方向努力。

然而,
就像走翹翹板,事實上很難一步就踏上那個點。

所以是否人們能夠理解:
如果遇到了情緒化,講話大小聲的醫師,
想想他/她大概是個喜怒形於色,也會因你而笑為你落淚的感性人;
或者遇到了冷淡不理睬,總是那麼一段距離的醫師,
他/她或許是不受外界左右專注並謹守治療指引的理性人。
But,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still trying to learn,
learning to get the ballance between rationality and perception.

1 則留言: